第82章 杨镐与萨尔浒(4 / 5)

廷在经历了数次大败之后,也不敢再说袁崇焕说得不对了。

问题是,在萨尔浒之战之前,大明朝廷方面还没能形成对建奴的清醒认识,当时如果杨镐也敢宣扬这种理论,肯定会让人骂得一个狗血淋头的。人家会直接怼上一句,不就是躲在城里不出去吗?你再说得天花乱坠,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更糟糕的是,朝廷方面给杨镐准备的粮草也十分有限,在杨镐率领十万大军远赴关外之后,如果一个劲的停在那里吃饭而不主动去打仗,这不是要把大明的国库给吃空了的节奏吗?(因为张居正同志在前期为大明国库积累下来的那点钱,在后期差不多被万历给折腾光了)

于是朝廷方面那是天天催着杨镐,杨总指挥,赶紧出去找努尔哈赤决战吧,迟上几天都不行。“朝议只恐师久饷匮,大学士方从哲、兵部尚书黄嘉善、兵科给事中赵兴邦等皆不顾边防实际,每天发红旗催战。方从哲写信促杨镐急发兵,杨镐惶惧计无所出。”

率领那种七拼八凑起来的十来万军队,就去主动进攻努尔哈赤。这种战略决策,肯定不是杨镐制定出来的,但却也不是他能轻易拒绝的。

然而,这种战略决策本身,就差不多注定了这些明军要全军覆灭的结局。试想以腐烂透顶的十万军队,主动去进攻一支新兴的六万敌军,本身又有多少获胜的机会呢。

如果单靠这么一点可怜的军事力量,就可以主动进攻建奴方面的军事主力,并且还有机会获取胜利。那后来的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岂不是太失职了?因为他们当时拥有的军事资源,可都是远超过萨尔浒之战时的杨镐,但是他们又有哪一个敢主动进攻建奴军事主力呢?

因此,萨尔浒之战的失败,与杨镐的指挥自然有些关系,但绝对不是主要原因。在当时背景下,换谁上去,恐怕也是会得到一个差不多的结果。

到了后来的熊廷弼时期,大明朝廷方面在面对辽事已经要相对冷静一些了,于是熊廷弼也就有机会和朝廷方面进行讨价还价,总而言之我要多少兵,你就得给我多少兵;我要多少后勤保障,你就得给我多少后勤保障;否则这战我是没办法打的,谁有本事谁来,最后朝廷方面也只有表示会尽全力去解决。

到了袁崇焕之时,大明对辽事更是冷静多了。所以,袁崇焕不敢出城作战,朝廷方面也绝不会强迫他们出战,相反还会为他们新发明的伟大战术(躲在城里不出战,美其名曰城墙大炮战术)喝彩。

但是,在萨尔浒之战时,杨镐却绝不敢跟朝廷方面狮子大张嘴,开口就是要十八万军队、九万匹战马。如果杨镐敢和朝廷提这种条件,万历当时绝对会唾他一脸,说你这是在和朕开玩笑呢!杨镐也绝不敢提什么城墙大炮战术。如果杨镐敢说这种话,万历同样会对他来上一句:你是不是觉得,到了辽东,朕就管不了你了?

熊廷弼在关外率军十多万都是远远超过了杨镐。但是,熊廷弼什么时候敢和建奴打一仗呢?熊廷弼一再向朝廷申明,没有十八万军队、九万匹战马,就没法与建奴开战。最后,因为朝廷方面没有给足他相关物资,熊廷弼当时就撂挑子了。

同样,孙承宗率领十多万大军,一年领取朝廷方面五六百万两白银的军费,在宁锦修了四年的土木工程,又有什么时候率军与建奴军事主力打过一仗呢?

而当建奴率军来攻打宁锦时,当时集结在关宁的明军,绝不比萨尔浒的明军少。但是,袁崇焕还是抱着老主意不放手。总而言之,打死也不率主力出城,和敌人打仗!

再到后来,历史上的洪承畴率领十万大军,因为不敢玩城墙大炮战术(朱由检事前曾严令他必须出战)。于是,洪承畴只能硬着头皮,率军和后金军队作战。结果,不出所料,也是一战就全军覆灭了。

反过来说,大明朝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