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杨镐与萨尔浒(3 / 5)

如果你能用更详细的事实来叙述一下,当时萨尔浒战役的所有经过,证明其失利的责任并不完全在杨公身上,说不定以后我还能找个机会,为你的祖父洗掉一部分莫须有的罪名呢。”

杨熳听了之后,眼中似乎闪过了一丝亮光,接着她小心的问了一句:“听将军您的语气,似乎也认可民女的祖父是有可能被冤枉的了?”

胡文霆肯定的点了点,然后说道:“凭我对朝堂上那些官员尿性的了解,这是十有八九的事嘛,只要不是一个傻子,都能猜出其中肯定有些猫腻。

不过我还是需要多了解一些当时的真实情况,到时候我向朱由检开口,也能理直气壮一些。”

杨熳接着缓缓的开始向胡文霆讲述起萨尔浒之战前后的一些事情,其中也包括了她自己这些年来通过走访一些当事人之后,从他们口中得到的一些佐证材料。让胡文霆对萨尔浒之战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朝廷最终给杨镐定的第一个罪名是,因为他分兵四路,让明军的兵力分散了,所以才让努尔哈赤可以集中兵力逐个击破。而实际情况是,当时无论谁来坐杨镐的这个位置,并负责指挥这场战役,最终的结果基本上也还是逃脱不了全军覆没。

因为当时朝廷方面为萨尔浒之战准备的的一切,无论是配备给杨镐的总兵力,还是提供的相关后勤保障,都非常有限。更关键的是,朝廷授予杨镐的权力,还非常有限,很多事情都不是他这位前线最高指挥官能说了算的。

那么到底由谁说了算呢,是远在大后方朝堂上,那些甚至连辽东都未曾踏足过一步的中枢大臣们说了算,当然了也有万历不怎么把这事放在心上的因素在内。

在萨尔浒之战时,杨镐是这场战役名义上的最高指挥官,当时朝廷方面为他配备的军事力量,对外宣传是四十七万,实际上呢?却不过十万左右。

后人也常常把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归咎于杨镐安排的兵分四路的战术。问题是,在萨尔浒战役中,就算大明把那十万左右的军队集中起来使用,就有机会重创“我大清”的军队吗?

答案是,仍然是一点机会也没有!甚至可以说,如果明军真把那十万左右的军队都集中起来使用,说不定还能让努尔哈赤少花上不少时间,就一次性搞定了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关于这一点,只要看一下后来所谓的“宁锦大捷”就可以知道。在宁锦之战时“明关内外共十二万兵马,加上援兵三万余,已超过十五万,尚有数省兵员待命,随时调往前线。关外兵八万,加上满桂的援兵万余人,达到九万人左右,这在兵力上已超过后金。”

也就是说,宁锦之战的明军数量,远远超过了萨尔浒之战时的明军。可是袁崇焕在这种背景下,也还是不敢率军出城和后金军队面对面的打上一仗。

因为袁崇焕很清楚的知道,一旦他这样做的话,那随时都有可能导致全军覆灭的。既然如此,明军在萨尔浒之战时,被努尔哈赤率军打得全军覆灭了,真就是杨镐指挥造成的吗?

萨尔浒之战时,杨镐虽然是大军统帅,但朝廷方面为他准备的军队、后勤,却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而且朝廷给他的选择也几乎是没有的。杨镐除了率领这十万左右临时拼凑起来的“杂牌军”,抓紧进攻努尔哈赤外,已经没有任何选择了。

杨镐当然也知道出城打仗凶多吉少,躲在城里玩所谓的“城墙大炮”战术,相对安全保险一些,问题是,远在后方朝廷的那些事实上的总指挥,就是一个劲的催他出战,杨镐又有什么办法呢?

在袁崇焕时代,明军已经让努尔哈赤打得一败再败。所以袁崇焕非常清楚的知道,出城打仗凶多吉少,躲在城里相对安全(并美其名曰城墙大炮战术)。当时的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