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经常陷入被朝廷方面欠饷的窘境,心态方面肯定会产生一些消极变化。
为了生存,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当初是被迫和建奴方面进行一些私底下的贸易往来的,希望借此来维持一下军队的开支,然而这种行为持续时间一久之后,逐渐就成为了定例,没有多少人会为这种行为感到不齿了。
作为朝廷中的一些大佬们,本来是应该能充分了解这些行为的危害性,并努力想办法进行解决的。可是因为朝中一些高官的短视或者说是私心太重,他们不仅不对这些行为进行阻止,反而是积极的参与其中,和辽东方面的一些交领沆瀣一气,通过倒卖军用物资等行为,为自己个人赚得是盆满钵满的。
也正因为朝廷中这批人助纣为虐的行为,让建奴方面在近几年的时间内不断的发展壮大,成为了大明方面的心腹大患,以至于在去年的时候直接打到大明的京城底下。
说来说去,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还是因为一个钱字。俗话说“人穷志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无论是辽东方面的将领还是朝中的那些大臣,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因为看到大明目前在经济方面的窘境,从而对大明的未来失去了希望,才先后参与到这种饮鸩止渴的行为当中去的。
当然了,以右司马和卢大参的志向和修养来说,肯定是对这种行为非常不齿的,二位大人肯定也会义正言辞的说上一句:“不食嗟来食、不饮盗泉水!”。
但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人的节操都能达到您们这样的高度,像您们这样的,毕竟在任何一个朝代都只是占了少数。
对于大多数人来,追求一个吃穿不愁的安逸生活,就是他们的最高理想,所以作为一些目光远大的有识之士,必须挺身而出,为大明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让这些人也能回过头来,一起全心全意的共同对付外虏。
陕西方面的问题,说起来其实差不多也是同样的道理,国家如果能解决流民们的吃喝问题,他们还会继续闹下去吗?
说实话,以王家彦和卢象升两人的学识和智慧,他们也不可能不知道所有这些乱象的根源都出自于“国家没钱”这几个字,他们也曾屡次为了增加国库收入,而向崇祯提出了不少的相关建议或政策,但最终都因为一些既得利益者的阻挠而搁浅了。
因为朱由检这个皇帝年纪太轻、个性又强,对任何一件事情都抱着一种急于求成的态度,致使一些原本正直忠心的大臣也不敢轻易的表态支持他,怕一不小心被朱由检甩锅,于是大明的朝政就变得越来越荒诞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卢象升对胡文霆的直率和看问题的角度颇为赞赏,对他的态度也就渐渐的发生了改变,不再像刚开始时那样对胡文霆敬而远之了。
王家彦趁机把这次运抵大名府的这些物资来路也向卢象升简单的说了一下,王家彦告诉卢象升,事实上这次运来大名府的这些物资,并不是从户部拨付的,而是胡文霆以个人名义支援的,而且,连装船运输等费用都是由胡文霆个人全部承担的。
卢象升听后,不由得感到非常诧异,因为他从胡文霆的穿着打扮以及行为习惯方面来看,根本察觉不到他是一个拥有这么大身家的人,而且在此之前,卢象升也从来没听说过京城有这么一号人物,似乎胡文霆是忽然之间从地下冒出来似的。
如果胡文霆知道卢象升心中的这一想法,一定会在心里对他默默的竖起大拇指,并说上一句:“大参您猜对了一半,只不这我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而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看到卢象升脸上有些惊讶的表情之后,王家彦又把从胡文霆听来的事件经过说了一遍。
听到胡文霆居然能够通过一系列的运作之后,让一帮勋贵大臣求着胡文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