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也不抬,没好气地道“一文钱一个。”
沈泠衫取出十文钱来交与店主,道“你休要为难于他,再拿八个馒头给他。”店主停了打骂,从笼屉中取了八个馒头,递给沈泠衫。沈泠衫接过来,俯下身子,对小丐柔声说道“小弟弟,这些馒头你留着慢慢吃。”
小丐接过馒头,黑白分明的眼睛盯视着沈泠衫,低声道“谢谢姐姐。”转身离去,顷刻间隐没在了街角。
二人继续行路,不一会功夫,前方有一临水的建筑,高低错落,人声鼎沸,正是太和楼。来到店门口,热情的酒保迎上前来,将二人的马匹牵往后院的马厩喂料饮水。二人正要迈步而进,赫然发现不远的栅栏处,刚才那位小丐正蹲着晒太阳,一对乌亮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二人。
白衣雪微微一笑,道“妹子,你好人做到底,请小弟弟吃上一顿暖锅,如何?”
沈泠衫笑道“好啊,瞧着他也怪可怜的。”轻移莲步,邀请小丐一同上楼吃饭。小丐脸上一片茫然,微微摇头,显是心下畏怯,沈泠衫一番劝说,小丐总算点头应允。店伴瞧见二人带着一位脏兮兮的小丐而来,心下虽觉嫌恶,却也不便阻拦,领着三人上楼,拣了一间临街的小阁子,坐了下来。
沈泠衫正要点菜之际,小丐忽道“小人瞧哥哥姐姐是从外地来的,对本地不太熟悉。太和楼的兔肉暖锅大大有名,天寒地冻的,不如点上一个暖锅,再烫上一壶热酒,吃起来岂不快活?”说话带着一口燕音,也非本地人氏。
沈泠衫和白衣雪面面相觑,征了片刻,沈泠衫笑道“小弟弟也不是本地人吧?”
小丐道“是。”
中华土地广袤、疆域辽阔,不同的区域,因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原因,建构起了不同的区域文化,方言杂多。为了便于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之间交流沟通,就需要一个通行的标准语。早在商周时代,洛邑(今河南洛阳)为周武王定鼎之地,周成王“宅兹中国”之处,成为周之都城,文明发达,地位尊崇,其时的标准语就以洛阳音为准,称之为“雅言”。孔子周游列国,在语言沟通上未遇障碍,想来他使用的多半是在各国均通行的雅言。
自周、秦、汉、隋、唐,中国统一王朝的国都,不是长安就是洛阳、开封,故而官府的通用语言,不外乎是“陕西话”或者“河南话”。东汉以来,洛阳口音尤受推崇,成为士人和贵族的身份象征,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中原唯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而自唐末五代开始,开封因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漕运勃发,逐渐取代洛阳,成为国家新的政治中心。
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之初,因循旧制,首都定在开封,但他觉得开封地处平原,无山川之险,若要保确保其安全,只能以兵为险。然而禁军数量日渐庞大,军费开支十分惊人,赵匡胤清醒地认识到背后的隐患“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洛阳以山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据山河之险以去冗兵,因而赵匡胤一度考虑迁都洛阳,然而时任开封府尹、怀有私心的赵光义明确反对迁都,提出国都的安全“在德不在险”。其后不久,赵匡胤在北伐途中暴毙,赵光义登基为帝,北伐就此中止,迁都洛阳之事,也就此不了了之。
赵宋定都开封后,朝廷的官话便以开封话为标准语音,大抵类似于今日的普通话。其时官场之中,倘若有人操有一口字正腔圆的开封话,不仅令同僚艳羡不已,就连获得拔擢、升迁的机会,较之他人也会增大很多。
建炎元年(1127年),赵构衣冠南渡,在临安建立政权,中原士庶纷纷南徙。新政权建立初期,当地的南方士族势力渐起,开封话受到杭州话的挑战。一番激烈交锋,终因南迁而来的皇室贵族、文武大臣和士人商贾权势太盛,开封话占得上风,成为官场中最为强势的语言交流工具。
宋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