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恢复正常态。
即前沿科学等在内都只是平级行政职能部门,起到协助、协调、法务、商务及部分销售等职能
“……”
感叹几句后,被岔开的话题又拉了回去。
“我记得方年有一次上电视是因为学校的演讲,这总不能是沾光吧?”陆薇语的某个远房表姐如是说。
闻言,方年微笑回答“学习成绩比较好,也发表过一篇专业内有一点点影响力的论文……
就比较会读书,我家里是山沟沟里面的,当年只有靠读书才能走出来。”
“……”
“原来是这样,那你什么时候毕业啊?”
方年想了想才回答“还没想好,已经基本保研了,到时候看看要不要硕博连读吧,毕业可能会比较晚。”
“不想早点出来工作吗?”
“现在物价飞涨……”
“像是羊城、鹏城的房价一天一个变化都。”
“……”
方年“除了上学我也有一些其它方面的想法,早些年还写过书,羊城、鹏城不好说,申城是有房子的;
陆薇语的薪资也很高,一家人有一个能挣大钱的就行;
钱这东西,挣不完的,跟一样,是没极限的;
就尽量是让自己的比收入少一块钱这样子简单生活着呗;
总归也是有房有车有工作的;
再说,我也不知道我配不配得上啊。”
“……”
方年难得的说了很长一段。
陆薇语的某个远方表哥又岔开话题提到了同名同姓的方年方总。
陆薇语接过话头回答“说起来方总很懒,几乎不露面,像是视察这种事情都不亲自接待的。”
一句话就带了过去。
每次来老陆家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盘问,方年早都习惯了,无非是每次都会换一批人。
说到底还是因为方年在上大学,多少就给人一种过于年轻稚嫩的第一感觉。
七大姑八大姨的就喜欢这种八卦东西,谁也不能免俗。
因为方年没表示过介意,孙蓉、陆文林最终没选择插手。
主要他俩知道方年是谁,理所当然的认为这类事情对方年来说太简单。
反倒是陆薇语察觉到了方年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耐’细节。
所以……
当这一大票亲朋离开老陆家,陆薇语就主动提了句“妈,以后尽量错开吧,我比较讨厌每年方年一来就被盘问的样子。”
孙蓉从善如流,微笑道“好咧,我以为你们喜欢热闹,也确实太闹了,回回都这样。”
方年没吱声,他倒是知道孙蓉女士这么默认安排的意思。
怕他们高处不胜寒。
方年的确不喜欢这样应付的场面,甚至找了个由头不回老家过年也是源于此。
一切等到方年公开露面就会自然改变,不过现在不是最好的时机……
等孙蓉女士说完,方年也差不多理好了陆薇语的行李,微笑道“伯母,可能是小语的天赋都点在了工作能力上。”
“而且,我可是被小语跟我妈妈一起批为懒货的人,亲自动手的时候少。”
“也就是今天刚好逮着了机会表现一下。”
望着方年,孙蓉神情柔和,对方年,她满意得不能再满意了。
“伯母从来没见过你这么优秀的人,可能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没有过同样的例子。”
“低调、谦逊、踏实、平和、冷静……几乎所有优秀的形容词都能套在你身上。”
“伯母偶尔也上网看看新闻,知道你的事业有很多难以置信的成功,像是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只能在电视上看看的人物,或许就是你某次餐桌上的宾客;
伯母也知道你的事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