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再缺乏,但也还是很快的就想到了李成梁这个人。
据《李氏谱系》记载,铁岭李氏原是陇西李氏之后,祖上于唐朝末年为避战乱而渡过鸭绿江迁入朝鲜,经数代后又于洪武年间内附明朝。
族谱以出任铁岭卫指挥佥事的李英为一世祖,之上还有李哲根穗、李和山、李厦霸努、李把图理、李膺尼五位祖先,但“因鼎革,碑记残毁,谱系散失,是以五位之世次无考未敢妄注也”。
第二世为李文彬,第三世为李春英(或作李春美),第四世李泾,均世袭铁岭卫指挥佥事。李泾有子四人,居长者即明末辽东名将李成梁。李氏从第三世春字辈起,五个兄弟析为五房。李成梁一系属老长房,以下依次为老二房、老三房、老四房、老五房。
李成梁在承袭了铁岭卫指挥佥事以后,硬是凭借着一刀一枪的军功做到了参将这一高位。在参将的位子上,他又带着手下的人把土蛮部打的除了丢下尸体,就是拖家带口远远的躲了开去,因此,李成梁在辽东地区的蒙古诸部心目中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到了隆庆年间的辽东地区也还是不平静,虽然俺答汗已经基本老实了,但是其他一些部落的首领,依然改变不了游牧民族的习气,时不时窥准时机,南下到大明境内抢上一把。
于是,在先后十年间,共有三任辽东总兵战死,让辽东总兵这一职位成了一个没人敢接的位置。在第三位总兵殉国以后不久,这块烫手山芋被交到了李成梁手里面。
李成梁甫一上任之后,就开始大修武备,用武力值来挑选军官,并且用厚赏来召集全国各地的男儿到他手下当兵,一时间军纪和军威无不大振,一改之前明军的颓势。
当李成梁刚整饬完辽东的军队之后不久,就有不长眼的敌寇就来检验他的工作成效了。在先期派出的小股部队被明军击退后,土蛮部开始大举入侵。李成梁率部在卓山和敌人遭遇,他与副将对敌人形成夹击之势,分别斩其首尾,此战一共斩首五百八十多颗。
不死心的土蛮又在次年冬天再次进犯,李成梁再次将其击退。而后李成梁主动出击,将土蛮赶得越来越远,他自己的爵位也越升越高,辽东总兵的位子也越坐越稳。
虽然从战争规模上来看,李成梁每次的仗打得都不能算太大,斩首数目基本也就数百左右。但是从战略意义上来看,却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李成梁的战略思想是以攻代守、层层蚕食,尽管每次出战的战果都不能说太辉煌,但贵在次次都能打胜仗,而且每次出征总不空手而归,总要啃掉那些蒙古人的一片地盘回来,长此以往,就实现了俗语中所说的,积小胜为大胜了。
再加上李成梁对这些蛮族向来没什么好感(虽然他自己也不过就是个朝鲜移民),下手时绝不手软,使得在他镇守辽东的二十多年里,曾经因为蒙古人屡屡入寇,而不时被弄得鸡飞狗跳的辽东局势,也开始渐渐地安静了下来。
同戚继光、俞大猷们一样,李成梁也有一支自己培养出来的武装,那就是辽东铁骑。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可以说与戚家军不相上下,而且还有一个戚家军不具备的优势——他们是清一色的重骑兵,并且配备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这支军队跟着李成梁立下了无数战功,后来还由李如松率领,先后参加了平哱拜和抗倭援朝的战争。
万历十九年的时候,六十六岁的李成梁宣布退休。此时辽东一带基本上也可以说是比较安静了,但是李成梁的退休并不是光荣退休,甚至还有些尴尬,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随着李成梁年龄的增大,其武力及进取心在下降,但是对爵位和俸禄的渴望却一点也没有下降。万历十七、十八、十九连续三年,敌人先后大举入寇数次,李成梁的嫡系部队损失惨重,中伏而死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