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忍辱负重,后来成为孤胆英雄。还有西汉的李陵,虽然最终因为汉武帝偏听偏信,断绝了他的反正之路,但后人还是大多对其选择了理解和原谅。
但这么做的问题就是操作太难,成功的希望比较小。既要个人有足够能力和耐心,又要对手连续犯错,还得己方阵营有足够的时间和对方耗着并有耐心等着自己,没有各种的机缘巧合,是很难做到的。
第三种是投降后当活死人,既不为对方出谋划策,也不为对方充当马前卒,总之就是不再有所作为。选择这样做的人,在历史上其实也不少,打又打不过,死又不想死,逃又逃不掉,那就索性吃吃喝喝玩玩算了,以后啥事也不干了。
其实在洪承畴同一个时代的前后就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先前被俘的祖大寿,还有后来因为“水太凉”被后人嘲笑了一辈子的钱谦益等人。虽然这些人也免不了被人嘲笑被人批评,但是至少和洪承畴相比起来,对他们的批评要轻上许多,巨人最多不过是说他们没有骨气以及贪生怕死罢了。
还有第四种选择就是投降后努力替新的主人干活。洪承畴和后来的三藩无疑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了。
后世对洪承畴这个人争论得最多的就是,就算理解洪承畴确实怕死,非常希望能保住性命,但他为什么不选择第三种而一定要当选择第四种呢?
既然先前的祖大寿已经证实了选择走第三种路,个人安全甚至富贵也完全没问题,为什么洪承畴就不愿意选择走虽然有些窝囊,却也能得到安稳的第三种路线呢?
那么只能有一种解释,因为洪承畴本质上最看重的还是自己要做的事情能否成就功绩,至于忠诚与否,对他来说,那只是副产品而已。
如果自己成就功业的过程中,又恰好与忠诚一致,那么他就选择做大忠臣;相反如果不一致,那就抛弃忠诚,仍然坚持着去实现他的功业。因此也就注定了他会选择和祖大寿等人不同的道路。相应的也就注定了洪承畴不仅仅是缺少骨气的问题,而是赤裸裸的带路党,能够毫不犹豫的对本族同胞举起屠刀的超级刽子手。
所以,后世有句话玩笑话叫做“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指的就是,一个人如果有才而无德,那他的破坏力将非常恐怖,因为他们既有迫切的成事欲望,又没有丝毫的道德底线,还偏偏相当有能力,这种人什么事都能干出来。
对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朝代来说,当然不可能宣传和鼓励这种行为,这也是后来清代统治者为什么也要将其放入《贰臣传》中的原因之一。
当然了,话说回来,对于一个确实有真才初学、能帮着解决大明当前困境的人,如果完全放着不用那又是极大的浪费,所以这种人就需要具有高明手腕的上司去对他进行驾驭,假如朱由检真的是一位高明的领导,那么洪承畴也未必不能一直在他手里做一个忠臣加能臣。
可惜的是,朱由检虽然也算得上是一个勤勉的皇帝,但一来是年纪太轻,而且还有些自以为是、急于求成,把宝完全压在了洪承畴身上。却根本没想到他终究是一个没有道德底线却有能力的能臣。这不仅仅是这君臣二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大明王朝的悲剧啊。
胡文霆在左右权衡了好一番之后,先是开口向朱由检问了一个问题:“陛下,如果我和洪承畴这两人当中,让你选择一个来相信,你最终会选择谁呢?”
朱由检毫不犹豫的回答道:“我当然是选择相信老师您了!”
紧接着朱由检又好奇的问了一句:“怎么,难道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洪承畴这个人有问题吗?那我再换一个就是了。”
胡文霆苦笑着对朱由检摇了摇头,然后违心的对朱由检说道:“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通过史料了解到,对洪承畴这个人在处置陕西流民事件过程中采取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