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6章 书局散落各地(2 / 2)

魏晋干饭人 郁雨竹 1421 字 6个月前

纸坊的建造图纸,所以天下的书局和纸坊真的很像分部,内部不敢说一模一样,却也有七八分相似。

常用的字模,每一个字都至少有十个。

刘琨也趁着混战抢到了一个书局和一个纸坊的名额,在斟酌过后,他决定将书局放在彭城,书局可是好东西,放在眼皮子底下好管理。

各地以最快的速度建起书局和纸坊,然后开始根据单子采购材料。

除了人外,各书局还会送新书局不少烧铸好的字模。

于是他选了选,最后定在了下邳国的淩县。

而其他州,最多一个书局一个纸坊,还有很多州没有呢。

说到底,还不是怕他们抢生意,以后那些种类的纸张只能从他们那里买吗?

听说洛阳纸坊的纸都没这么多种类和贵重。

其实,忙起来的时候,尤其是印教科书和邸报时,书局的管事是有怨言的,觉得他们做的是无用功,明明书局忙得脚不沾地,却还是得去做不需要的字模。

哼,西平纸坊共有纸二十八种,然而分出来的工匠只会五种,皆是平常用纸,质量好一些,贵重一些的,全以工匠入坊时日尚短,学不会为由打发了。

豫州的西平书局和纸坊已经天下闻名,听说西平书局出的书全国售卖,江南江东一带也很追捧,纸坊亦是。

区别只在一些细节上。

除了书局,赵含章也容许各地开始建造纸坊,但纸坊对工人的基础要求没那么高,不必在学堂招工。

书局和学堂除了给各地新书局分配新学徒外,还会选出一两个老师傅带他们。

一般来说,书局和纸坊最好放在一个地方,但实际操作时,为了平衡各县的势力,刺史们都会分开两个县放。

又不是司州和豫州这样重要或者繁华的大州,其他州,人少,经济萎靡,分开两个县放,还能让两个县多些活力,只放在一个县,岂不是好处都给了这个县?

一般书局还要时不时的刻印一些,以备不时之需。可再怎么样,也不会每天都要刻字模。

字模和书局的各项工匠一到便可开工,各州刺史、郡守和县令对此都很看重,亲自去书局看他们印第一版,嗯,试印的是这一个月的邸报。

当然,印制过程中还有各种各样不尽如人意的小毛病,但总体上来说是成功的。

于是他们大手一挥,当即道:“多印《千字文》和《新算学》,从今以后,我们州学堂的教材就从本书局出,再也不用去其他书局排队抢购,还花销路费了!”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