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一个。除了右手的中指边上有一层茧子——那还是握笔握出来的——其他地方完全一点训练痕迹都没有,谁看了都会吃亏
等到记者准备走人的时候,蔡师父才拉住记者,说:
言归正传,这部电影的动作设计,我跟关琛的作用一半一半。在这里,我要真心实意地说一句,关琛是吃这碗饭的。
在武打行业,没什么原创性、天才这样的概念,因为拳法拳术就摆在那里,几百几千年前人们怎么打架,我们现在依然怎么打。造不出新的。但我们这一行沾着设计的边,“创造力”始终是第一义,打得要有新意。然后才轮到完成度或者成熟度的衡量,考虑怎么让创造力和经验之间达成有效平衡。
我的风格偏向漫画,以装逼为目的,跟偶像艺人搭配起来乃天造地设的一对,彼此情投意合,但是跟关琛搅和到一起,就有点浮夸了。
因为关琛的风格是写实,是细节上的较劲,有血腥气。非常难得,这是当今武行里没有出现的风格。
摄影师:
在最初的设想里,镜头会配合琛哥的动作风格,以快、碎、密的节奏展现打斗。市面上动作片大多都是这样拍的。
但是琛哥跟导演说,这种镜头太普通了,配不上他巧夺天工(这是原成语)的动作,不然拍出来跟那些装模作样摆花架子的动作片有什么区别?演员训练得也有模有样,有些地方不用长镜头实在可惜。
导演听了就很心动,于是整个剧组就遭殃了。
能拍出一个牛逼的长镜头固然很爽,尤其琛哥还指明了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得端着机器,时而半蹲,时而转身,熟记打者的每一个动作。所以我被迫也加入了训练组,一天十二个小时的体能训练,力量训练,格斗训练
艺术总监:
我还好!没有加入训练!琛哥敬我是文化人,没有为难我。
但是琛哥在其他地方总喜欢为难我,比方说,阿光多数时候都以一敌多,所以琛哥希望画面上要有一种黏糊糊的感觉,像沼泽。给观众的感觉是,阿光的动作越凌厉,在红色和黑色的泥潭里,下沉得就越快。
这种要求太抽象了,我好几次回琛哥说,我能力有限,让他再说具体一点,但琛哥总是假装没收到我的短信,比我见过的任何一个甲方都要甲。我只好咬牙硬拼,现在回头一看,也算是弄出一部不错的作品了,尽管这个过程累了一点,头发掉得多了点,键盘和鼠标换得勤快了一点。
光仔(黑蛟龙主角——阿光的扮演者):
琛哥设计的动作难度很大,不是按照套路一样打打打就算完了,琛哥很重视细节,他甚至考虑到了双方打者情绪的变化,所带来动作上的变化。那种节奏的变化跟打实战一样,需要非常非常熟练,才能打得好看。这对我来说是一次磨练,收获很大。
在表演方面,琛哥也教会我很多。
比如有一场戏,阿光在会所大闹一通,明明解救了被贩卖的女孩,但女孩依旧十分怕他,不肯跟着走。
我不懂这是为什么。琛哥就在某天晚上,把我带去外国人聚集的地方,给我怀里塞了几叠现金,让我独自走过一条街。那里的深夜,到处都是三五成群的黑人,人高马大,听很劲爆的音乐。我兜里揣着现金目不斜视地往前走,一路走,冷汗一路流。
我后来才知道,其实路上都是他安排的演员,但在当时,我看谁都觉得像不怀好意的抢劫犯。其中有几个看我走得僵硬,过来问我有没有生病,要不要帮助,我吓得脸都白了,连忙拒绝。
琛哥说,对咯,这就是女人面对男人的感觉,你觉得自己没有恶意,但除了你自己,谁又真的知道呢?有太多前车之鉴,傻子才敢赌人心。
编剧:
琛哥简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