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巅峰之作(1 / 2)

没错,王羲之。  在华夏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即便是在这个背景架空,很多东西都缺失的年代,也有咱们华夏著名书法家,被称之为国之‘书圣’的事迹流传,只是在他们这里能看到的关于王羲之大师的作品实在是少的可怜。  也就不说什么天下第一至宝了,拓印品这里都没有完整体,但是凭借着那残缺不全的遗迹,即便是在这个年代,王羲之也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行书’。  毕竟他的字在书法界的地位几乎可以说无人能及,后世大都喜爱临摹,也不乏太多人想要超越但似乎都没有什么成效,几乎至今为止每一个学习书法的人都避不开临摹王羲之的字。  因此“书圣”还是王羲之所得。  其实和咱们书圣齐名的还有好几位大师,也都各有千秋,就比如和王羲之并成为“二王”的王献之,笔锋柔中带刚,匀称严整,很有官家之风;张旭的狂草潇洒张扬,让人望之如行云流水神飞云上;颜真卿的“颜体”体宽遒劲,颇有皇家风貌;宋徽宗的“瘦金体”纤细柔美等,各人都有其独特之风貌。然而王羲之的字,不宽不窄,不刚不柔,又似乎宽窄相宜刚柔并济,没有任何一种极为突出的风格。  而这种不突出正是王羲之的突出之处,就是工整舒适,集更多的优点于一身,正符合“中庸”之道,所有的特点都恰到好处,因此这就是王羲之成为书圣的原因。  也更是刘志远在摒弃他人,选择用王羲之兰亭序的缘故!  毕竟这王羲之一生之中有很多的代表作品,但是《兰亭序》是王羲之的巅峰之作,也是最为代表其一生成就和高度的作品,如果他用这等的作品都没办法获胜的话……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必须获胜!  刘志远的手下不停,因为兰亭序比较长,但是这刘志远的手从下笔到此刻力道相当的匀称,完全没有给人一种虎头蛇尾一样的感觉。  通篇的字体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  没错,要搬就要直接将咱们书圣的有点给全部搬上来,毕竟这样的话,才算是不辱没了咱们书圣的大名!  现场的其他大师这边都已经停手,毕竟他们开始的早不说,这些人基本上都是用言简意赅的字,或者是对联,最长的也不过是一首诗来参加的这比试。  但是能向像是刘志远这种直接搞出来一个集序的,还真是没有。  因为这些人都已经结束,奔着看热闹的心思,朝着刘志远这边靠近的人是越来愈多。  嗡嗡的议论声更是不休不止,那些较早过去围观的人在看到刘志远创作的《兰亭序》早已直接入了神。  眼睛,心神,都跟着刘志远的手开始朝着下面走,已经分不出多余的心神来听周围的议论纷纷!  一篇兰亭序,总算是在刘志远的手下收了尾!  “呼……”的一声刘志远发出一声感慨,脸上已经是汗水淋漓!  “好!”这边他才收笔,周围那些围观的人自发的直接开始鼓掌发出来一阵激烈的掌声。  这掌声只是听起来就让人知道了这些围观者现在是怎样的激动!是啊,他们怎么能不激动?他们可是亲眼看到了兰亭序的完成啊!  “这看起来好像是王羲之大师的字!行书从“形神兼备”发展到“离形神似”,讲求自然,但是超然的感觉,这真的是好像是啊……这要不是我在现场看着这年轻人创作,我研究了那么多年,真的会将这作品以假乱真!”  “就像是出自王羲之大师之手的作品一样,我看过很多关于王羲之大师作品的残本,因为我也是舞文弄墨的,尤其喜欢王羲之的作品,和字,我甚至将那些剩下的残缺的拓本的字还一个个拆开来看过!这简直就像是出自王羲之大师之手啊!”  “开什么,玩笑?你们说是王羲之大师的字?这一个黄毛小儿,怎么可能会写出来像是王羲之大师一样挥毫万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般的字体,我看你们这几个老东西是老眼昏花,看不清楚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