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羊公鹤(7)(2 / 3)

暮云碧 吴小舰 3217 字 2020-10-16

手合十,口宣佛号。白衣雪见庭云脸色苍白,显是受了极重的内伤,但双目澄澈,精华隐隐,俨然是一位佛法精深的得道高僧,心下暗奇“少林派的高僧向来寸丝不挂,不问尘务,且又远在嵩山,这位庭云禅师现身此地,难道和这些江洋大盗一样,也是为了宝藏而来?啊,是了,想必是桑鹫等人潜入江南,图作不轨,庭云禅师得到了讯息,不辞辛苦,千里迢迢赶来予以阻截。”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的太和十九年(495年),到了唐初,少林寺的十三棍僧善护、志操、惠玚、昙宗等人,因助唐护驾有功,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封赏,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如今少林寺的掌门方丈是性枚禅师,庭云是他的师弟性常禅师的座下大弟子。

庭云道“是。小僧与众位施主确有数面之缘。”

桑鹫环视一圈,冷然道“这几位好朋友,敢情都是大师邀约而来的?”

庭云道“不错。这几位江湖上的好朋友,听说桑施主,还有各位施主,要来江南兴风作浪一番,大伙儿心中焦急,特意赶来助阵,相劝各位施主忏悔前非,回头是岸。”

桑鹫冷冷地道“一个月之前,大和尚与我们在江北照过面,然后一路尾随我们南下至此,当真是形影不离,辛苦得紧。大和尚,你的伤势好点了么?”

庭云手捂胸口,轻咳数声,说道“承蒙桑施主手下留情,小僧一时还死不了。”

白衣雪恍然大悟“庭云禅师果是得了讯息,只身南下,只为揭穿桑鹫等人的阴谋诡计。想必双方此前已经交过了手,庭云为此还受了伤。”又想“佛门广大,佛海无边。似舜耕八圣这等为恶不悛、执迷不悟之人,少林高僧也想着千方百计予以济渡,不肯轻易绝了他们的向善之路。”

桑鹫道“虽说佛门弟子观身不净,肉体只是一副臭皮囊,终化烂泥归于尘土,但世尊在宣说修行之时,曾主张不苦不乐行。过于爱惜自己的身体,稍微有点小病小灾,就大把吃药养身,此为‘执有’;若将自己的身体看得一文不值,任其损毁,却也是一种执著,此为‘执空’,同样是不可取的。禅师乃少林得道高僧,如想继续行善修福,还须藉著这副臭皮囊,勘透我执,何以如此不惜自己的身体,苦苦相逼?”

庭云微微摇头,说道“一切色法,不外四大和合而成,小僧此身原无足系念。”

上官凤桐忽地冷笑道“庭云禅师抛却己身,专为人忧,是不忍众生苦的大慈悲心怀,你个凡夫俗子,如何能懂?”

桑鹫脸色一沉,转头瞪视上官凤桐,上官凤桐面无惧色,怒目相向。

庭云合十说道“阿弥陀佛!上官施主,你这句话却是错了,桑施主绝非凡夫俗子,而是具大智慧、大自在之人,小僧实感钦佩。”

桑鹫道“禅师过誉了。”

庭云说道“心若菩提,则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诸般业障尽皆雪消。桑施主具大智慧、大自在,何不断妄心、消恶业,而诸福圆具?”他目光殷切,脸色诚恳,决无半分的虚情。

桑鹫背负双手,淡淡地道“桑某行走江湖多年,于生死早已看淡,于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么,却始终放不下。在下凡夫俗子一个,身无佛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明镜蒙尘,皆不清净。禅师至心奉法,已臻性空圆明之妙境,桑某实难企望,也不抱此奢望。”

庭云叹道“佛性众生本自具足,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只因云翳遮覆,而不自知。桑施主,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江湖中的恩恩怨怨,何时能有一个尽头?施主这般放不下,到头来……”

桑鹫打断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桑某不过一介武夫,所作所为,求的无非是一个‘果’字,至于这个‘果’是好还是坏,最终是赢了还是输了,在下自甘承受。禅师无需再劝。”